晚上,来到街道上,你就会发现,路两边的商店门口装饰着各种各样、五颜六色的霓虹灯,看去十分漂亮。
可是,霓虹灯为什么会发出各种颜色不同的彩光呢? 原来,霓虹灯里"住"了几位特殊的"主人",它们有一种奇特的本领,能使霓虹灯发出各种各样的光来。这几位"主人"就是氖、氩、氦和水银蒸气。氖可以使霓虹灯发出红光,氩可以使它发出浅蓝色的光,氦可以叫它发出淡红色的光,水银蒸气能使它发出紫色的光,有时候人们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装在霓虹灯中,就可以叫它们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来。
这几位"主人"中,后面两个我们已经介绍过了,这里要介绍的是前两个。
氖是在1898年由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发现的,它的拉丁文意思是"新",即氖是一种从空气中发现的新气体。 为何要用"新"来给氖命名呢? 原来,在那时,人们以为空气的成份前人早已分析过了,不过是氮、氧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而已。突然问,凭空又冒出一个"氖"气出来,难怪人们要十分惊讶地用"新"来给它命名了。
氖是一种十分"懒惰"的气体,它见了谁都"不理不睬"的,平常,人们几乎见不到它的化合物。它是一种无色气体,在空气中的含量很少,每一立方米空气只有十八立方厘米的氖气。
在电场的激发下,氖能射出红色的光。霓虹灯就是利用氖的这个特性制成的。在霓虹灯的两端,装着两个用铁、铜、铝或镍制成的电极,灯管里装着氖气。通电时,氖气受到电场的激发,放出红色的光。它的这种红光在空气中的透射力很强,甚至可以穿过浓雾。因此,氖灯常在港口、机场、水陆交通线的灯标上。
氩气的出世 古时有句成语叫"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",意思是说,开始稍差一点儿,结果却能造成很大的错误。氩气的出世恰好证明了这句成语的准确性。
事情要从1890年说起,当时人们认为,空气是由氮气、氧气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的。然而,英国科学家雷莱在测定氮气密度时却发现了一件怪事:他设法除掉了空气中的氧气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,按理来说剩下的气体都是氮气了。可是,测定下来的结果却是每升氮气重1.2572克。 为了证实这个结果是否可靠,他又从氨气中分离出了氮气,再测定一下,结果意然是1.2501克,比上面测量的结果轻了0.071克。这可真是怪了,分明都是氮气,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呢? 雷莱决心重新做这个实验。他异常小心地不放走小气泡。结果呢?还是每升相差0.0071克。他想,不妨再从其他的含氮化合物中制出氮气来,多实验几次。可结果和从氨气中取得的氮气一样。每升也是相差千分之七克。
这是什么原因呢?雷莱百思不得其解。 在1892年,他在一家著名的杂志上写了一封信,征求其他科学家的帮助。然而,他没有收到回信。
到了1894年的夏天,雷莱的朋友,化学家莱姆塞表示愿意和他一起探索这个秘密。他们详细地研究了实验过程,最后莱姆塞想到,也许从,空气中分离来的氮气并不纯净,其中含有某种密度大于氮的气体,因而造成了这个微小的误差。于是,雷莱和莱姆塞分头进行了实验。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,他俩都制得了少量的特殊气体。这种化学性质奇"懒"的气体,他们还是头一回碰到。于是他们就把它取名为"氩",拉丁文的意思是"懒惰、不活泼"。
虽然误差只有千分之七,可是雷莱和莱姆塞抓住不放,打破沙锅"寻"到底,终于把氮气这个"懒家伙"从空气中"揪"了出来。这千分之七的误差虽然很小,却说明了1890年时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是十分片面的。这真是"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"呀。